瞭望|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硬是在麻袋上绣出了一朵花”——青海大学如何脱胎换骨?
更新时间:2022-08-16
来源:青海在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
立足高原特色,发掘高原问题,解决问题高原人民生活生产、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等难题始终是青海大学立校之本
20年来,通过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对口支援,青海大学有了脱胎换骨的进步
文 |《瞭望台》新闻周刊记者 张龙 吴刚
志比昆仑,学竞江河。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坐落于着一个“姓氏青名海”的大学。
20年前,他身上的标签还是“西部普通高校”,20年后,他有数多张新名片傍身,熠熠闪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部省合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我们硬是在麻袋上绣出了一朵花,实现了脱胎换骨。”王光谦说道。
王光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他日前接受《瞭望台》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回应青海大学扎根高原、服务高原,谱曲了一部砥砺前进、自强不息的高原奋斗史。未来将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大学新模式,把青海大学办成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大学。
扎根青海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瞭望台》:青海大学的定位是什么?
王光谦:青海大学座落在高原古城西宁,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由青海畜牧兽医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青海农林科学院、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医学院等先后拆分组成。建校之初就带着浓烈的高原气息。
所以,扎根青海,考古高原问题,解决问题高原人民生活生产、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等难题始终是青海大学的立校之本。
近年来,青海省正着力建设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让绿水青山沦为青海各族人民永续品尝的仅次于财富。青海大学也在这种背景下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和青海省着力推进的三江源生态维护、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光伏新能源等相关的特色传统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紧密联系。
2016年1月,科技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批准建设青海大学省部资源共享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密切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成了高原水文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高原生态系统功能及物种形成规律、高原农牧业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三个研究方向。
《瞭望》: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青海大学构成了哪些特色专业?有哪些亮点?
王光谦:青海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出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也就是“四地”。这对青海大学提出了学科上的拒绝和战略上的任务。
正好青海大学在三江源生态、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盐湖化工、光伏新能源、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构成了一些特色专业,可以很好地承托和服务青海“四地”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原医学方面已经获得傲人成绩。
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由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马玉寿研究员率领的科研团队,经多年艰难攻关,成功解决了黑土滩治理的难题,为三江源区一期二期、青海湖流域治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等综合治理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黑土滩是高原高寒草甸独特的生态恶化现象。因多种原因影响,草场构成黑褐色秃斑状裸露土地,像癌症一样扩展。这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制约着当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对牧民来说,更是攸关切身利益。
高原医学方面,青海大学专家学者历经二十年,相结合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的《高原低氧环境中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酶研究及核受体调控机制》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首次发现高原低氧条件下药物的体内代谢明显减缓,明确提出了“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应该新的评估,给药剂量应该适当调整”的高原地区临床用药方案,对高原地区临床合理用药将产生根本性影响,未来也会造福全球数千万高原居民及旅居者。
此外,针对青南地区包虫病风行程度严重,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包虫病外科全体人员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力前进“包虫病清零行动”。在人畜共患包虫病的临床医疗、学科建设、规范化及属地化治疗、公益救助等方面攻坚克难,开启了青海省包虫病救助精准贫困地区、身体健康贫困地区新模式。

青海大学校园 青海大学供图
对口支援 增进高原高等教育发展
《瞭望台》:青海省作为西部省份,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都不占优,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在这种背景下,青海大学如何建设一流大学?
王光谦:青海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将青藏高原的科学问题研究明了,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高原生态安全、水资源保护、碳中和早日构建等提供理论指导,为青海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反对。
所以,青海大学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甚至登顶世界一流大学,关键要打好高原牌,走好特色路,解决问题好高原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对口支援、部省共建的制度优势,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大学新模式,把青海大学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大学。
以对口提供支援为事例,2001年以来,在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六所高校的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全力帮扶下,青海大学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
科学研究取得最重要突破。获批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分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根本性影响的科研项目和成果刷了六番,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约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
师资力量不断强化。选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0人,选入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22人。
学科建设成果突显。生态学选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强化。通过产学研合作,青海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青海大学新农村研究院获批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十大平台均依托青海大学科技力量建设。
《瞭望台》:你是清华大学选派来的,能重点介绍下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情况和进展吗?
王光谦:2001年以来,清华大学先后选派李建保、陈强、梁曦东和我出任青海大学校长,我们希望带着清华大学的经验,为青海大学的发展带给新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
这二十年来,通过清华大学对青海大学的全方位帮扶,青海大学已聚集很多高层次人才,也有新科学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源源不断输入。比如,清华大学教授梅生伟融合青海省太阳能资源丰沛的特点,领衔创建了青海大学光伏产业研究中心。这些都大大提高了青海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使青海大学有了脱胎换骨的进步。
与此同时,青海大学也在期望和帮助清华大学及其教师取得更高的成就。比如,清华大学教授魏加华、钟德钰、黄跃飞、李铁键紧密环绕三江源水源修养与生态维护、空中水资源研发与利用,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成果,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最重要决策咨询。
还有我自己。我主要专门从事水沙科学与江河管理研究工作,来青海大学当校长时51岁,许多人认为在青海这样的地方会让我的学术研究水平停滞不前。但恰恰相反,青海是中华水塔,三江之源,在这里,我有更便捷的条件去做到研究。这八年来,我个人也取得许多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所言:“原来我们是对口提供支援,现在可以改为对口合作。”
一流学科 机车全方位突破
《瞭望》:2017年青海大学生态学选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之后获得了哪些成果?
王光谦:青海大学把生态学作为一流学科建设,既符合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的要求,又符合党中央把青海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来建设的根本性拒绝,还高度与众不同青海省委省政府确认的“实施‘一优两低’战略,建设‘五个样板省’,以‘四种经济形态’引领青海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要求。
从建设过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看,一流学科建设,除了增进生态学跨越式发展,更重要的是引领和带动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整体突破性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引入和培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共9人。学校选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国家级高端人才实现零的突破,博士学位教师数减至527人,占到专任教师的比例从2015年的13%提升到39%。
人才培养方面,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还获批教育部首批混合式教学试点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意创业教育改革样板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劲。还重新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班”、“农科高级教师创意人才实验班”等4个特色人才培养班,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组建“高原生物菁英班”,已培养8届学生。
科学研究方面,主持分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在全国高校位列第66位,年度科研经费突破3亿元,实现了博士后流动站、高等学校学科创意引智计划(“111”计划)零的突破。此外,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青海省重大贡献奖1项,省部级各类奖项37项,获批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站等重大研究平台。
《瞭望台》:青海大学地处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建设示范省,如何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发挥高校的科研平台优势?
王光谦:青海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要分担好确保生态安全、维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根本性愿景。
青海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积极融入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之中,系统研发和构建了高寒发育草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创立了顾及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的管理新的范式。
这一体系以解决问题三江源发育草地恢复修复及功能提升的重大问题为根本,为三江源的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承托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了黑土滩治理由滩地向坡地扩展、矿区植被完全恢复与渣山人工覆绿植被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推广管理等成果。
研究成果有效地承托了三江源生态维护与建设一期、二期工程,以及退牧还草工程,还首创了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中结合的可持续研发体系,同时构成了理论基础、技术创新、区域发展模式集成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承托和决策参考。
依托这一成果,已管理退化高寒草地面积3105万亩,主导治理“黑土滩”退化草地15万亩、黑土山退化坡地3.5万亩,样板推展522万亩,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青海大学的智慧和力量。■
举报/反馈
高校招生在线 硕博招聘在线 研招在线 高校人才引进网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推荐文章
- 精心部署出实招 紧盯重点抓落实——果洛州公安局召开全州公安机关“缉枪治爆”、道路安全、疫情防控专题…_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 以“四严措施”为抓手 切实形成打击治理电诈犯罪铁拳头——果洛州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_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 果洛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大会
- 果洛州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
- 2022,果洛州政协工作将这样干
- 方复东当选为果洛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 果洛州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
- 果洛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大会
- 青海门源县凌晨发生3.9级地震,网友:震醒了,懒得跑
- 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3.3级地震
- 小封地震速报:03月21日17时0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3.3级地震
- 海东开展教育乱收费专项检查
- 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3.3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海东市 召开消防工作会议
- 环境新闻丨海东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汇报
- 海东市平安区:“城警联动”构建城市治理新格局
- 青海海西州唐古拉地区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
- 海西州格尔木市教育党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柳建祖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海西州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青海海西州唐古拉地区发生3.4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