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青海新闻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青海蕨麻“三兄弟”诞生记

更新时间:2023-03-21

来源:青海在线

青春之海

请党安心,强国有我!

来源:西海都市报

蕨麻,是鹅绒委陵菜的变种,是青藏高原极富特色和营养的资源植物。因只在青藏高原根系管状形成块根沦为蕨麻,可以说蕨麻是青藏高原典型的本土物种。

蕨麻驯养之前,已经普遍用作民间,青海老百姓将其称作“人参果”“延寿果”。而采挖野生蕨麻,不仅导致蕨麻野生种质资源的破坏,也会对高原薄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2009年,我省已将蕨麻列入禁止采挖的范畴。

驯养野生蕨麻,这是一项根本性课题,对促进农户增收及其产业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0多年来,有一名科研工作者在驯化野生蕨麻的路上攻坚克难,大获得成功,她就是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李军乔。

李军乔(左)和科研人员在农田里理解蕨麻长势。

一次车祸的收获

李军乔,祖籍河北,4岁跟着父亲到青海移居。“我们河北人讨厌吃粥,记得初到青海,父亲煮粥时总是放几根儿像小红薯一样的东西,后来得知那叫蕨麻。”李军乔回想,当时实在蕨麻挺好吃的。

李军乔认识蕨麻是大学毕业工作以后的事。忘记有一年春天,她在西宁逛街时,看到大街上有人销售新鲜蕨麻,当时偷偷地买了两三斤。

回家的路上,李军乔一直在思考野生蕨麻究竟能无法驯化。到家后,李军乔选了品质好的一部分种在花盆里。那段时间,种在花盆里的蕨麻出了她的心事,每天下班回家后,先到阳台上观察花盆里的变化。

在李军乔的精心养育下,花盆里栽种的蕨麻长出新芽。过了数天,叶子一天天逆大,接着开花,这让她惊喜不已。到了秋天,李军乔栽种的蕨麻开花结果鲜美的果实。

一次车祸的进账,忠诚了李军乔驯化蕨麻的信心和决意。一次机缘巧合,李军乔和蕨麻结下不解之缘。

成熟期的蕨麻。

自掏腰包做研究

当时外界对蕨麻的理解和研究甚少,它的价值并未引起涉及部门的推崇。没科研项目承托,李军乔自己掏钱搞蕨麻取样、微生物等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她对蕨麻的习性有了初步掌握,1998年开始系统性地研究。

1999年,李军乔前往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她打算硕士论文做到蕨麻。李军乔说,当时坎了很多资料,请教了很多人士,有关蕨麻的资料和研究几乎空白,她只好放弃了。

即便如此,李军乔对蕨麻的热情并没有消退。攻读硕士期间,她边写出论文边留出时间研究蕨麻,到2001年攻读博士时,她已经积累一些数据和经验,决定博士论文做到蕨麻。

要已完成博士论文,下基层搞科研是必须的。那时李军乔的工资低,除了吃穿,工资基本上都投入试验项目。当时,李军乔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租了两亩地搞试验。借钱雇用没法人,锄草、施肥、施肥等所有的农活她都亲手完成。有一次打塄坎的时候,碎石划破她鲜美的手指。简单毛巾后,她又新的投入到试验田。

“记得当时两亩试验田种了15天,种完了后遇上春旱,我又求人帮忙挑水,算是一棵棵浇活幼苗的。”李军乔回想。

半个多月将自己曝露在干裂的春风和太阳下,让李军乔满脸摊红起皮,看起来饱经风霜。其间,李军乔到西宁办事乘了一辆出租车,一上车司机回答她:“大妈您上哪儿?”想起当年的那些事,李军乔一笑而过。

驯养野生蕨麻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由于以前没驯养的先例,驯化的时候有一年结果有一年不结果,这让李军乔陷入沉思。她没气馁,反而坚信终有一天不会克服蕨麻连年不结果的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潜心研究,李军乔在驯化野生蕨麻的路上获得重大突破,驯化的野生蕨麻实现连年结果。

从梦想到现实,只有一步之遥,而这一步李军乔走了十余年。没科研经费,她自掏腰包,舍不得吃穿。她承受无奈和痛苦,历经磨难,坚决等到曙光到来的那一天。

从“蕨麻1号”到“蕨麻3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4年,李军乔凝聚心血和汗水的博士毕业论文《野生资源植物――蕨麻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于研究》,不但系统研究了蕨麻的生物学特性,确定了它的产量和栽培技术,而且通过人工栽培后,可以符合不断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栽培的蕨麻,对野生蕨麻的保护,以及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蕨麻是一种以无性繁殖居多、有性交配为辅的植物,自然界这种植物不多,对此类植物研究更较少。李军乔率领团队对蕨麻做到了深入的系统研究,2005年,她和团队成功实现了野生蕨麻的人工驯化,2009年我国首个人工驯化栽培的蕨麻品种――“青海蕨麻1号”审定通过。李军乔审议合格的“青海蕨麻1号”归属于职务发明,它的诞生结束了蕨麻产品一直依赖野生采挖的历史,为蕨麻的产业化发展奠下了基础,使人工栽培沦为一种有可能。

“青海蕨麻1号”的出世,让李军乔对蕨麻研究更有信心。其间,她先后深入海西、玉树、海北、海南等地,在不同地方搞试验。在玉树她得了轻微肺水肿,硬是坚决到最后,把宝贵的试验成果带回西宁。

2015年,“青海蕨麻2号”和“青海蕨麻3号”两个新品种相继问世,这是我国独特的3个蕨麻新品种,为蕨麻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数据表明,审议通过的“青海蕨麻1号”“青海蕨麻2号”和“青海蕨麻3号”3个新品种,推展栽种9年来,总计种植面积约19万余亩,总计产值近30亿元,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蕨麻产业化发展遇难题

蕨麻人工试种成功后,李军乔着手做蕨麻产品,先后研发了蕨麻果糕、蕨麻饮料、蕨麻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并向青海省科技厅申请了“蕨麻深加工产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产品做到出来后,李军乔到涉及部门申请上市时却遇上难题。李军乔说,涉及工作人员告诉她,在她之前有好多企业申请蕨麻产品上市,但遭到职业打假人的举报,因为蕨麻作为食品上市未获得相关部门的证书。

李军乔查阅众多资料得知,一千多年前,涉及书籍记载将蕨麻作为药品普遍使用,而民间作为食品也有记载。其中,《西宁府新志》中将蕨麻记述为“蔬之类”。李军乔很纳闷,不吃了这么多年的蕨麻突然被告诉不是食品,难以服众。

“蕨麻若确认为不是食品,不能作为一种农产品在市场流通,而无法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对蕨麻的产业发展极为不利。”李军乔说道,一种产业的发展必须产业链的支撑,否则难以真正发挥蕨麻的效益。

从最初的野生培育到现在普遍种植,蕨麻作为一种高原地区生长种植的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李军乔一直努力为蕨麻更正。“蕨麻既没有进入国家和地方食品目录,也没有转入国家和地方药材目录,制约了蕨麻产业化发展进程。”李军乔说道。

连片栽种的蕨麻。

蕨麻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发布

李军乔没退出,在她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蕨麻步入产业发展的曙光。令人伤心的是,今年,由青海民族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食品工业协会共同制定完成的《蕨麻(干制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正式公布实施。

《蕨麻(干制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发布,解决问题了蕨麻作为食品加工生产的瓶颈问题。李军乔说道,该标准的公布,标志着在青海省内蕨麻可作为食品加工、生产和销售,为蕨麻产业发展奠下了政策基础,前进了蕨麻食品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对助推蕨麻后续产业链的形成及青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具备重要意义。

青海蕨麻品质全国最优

青海蕨麻品质全国最优,这在科研界和消费者中得到认可。如果需要大面积种植成功,青海蕨麻踏上品牌之路的心愿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李军乔说道,近几年来,蕨麻人工栽种顺利后,作为农作物大面积种植,减少了当地群众的收入。青海的大部分地区适合蕨麻生长,为我省规模化栽种提供了基础条件。

纵观全国,蕨麻深加工尚属空白,几乎没低知名度的涉及产品上市,这对青海蕨麻的品牌之路来说,是难得的机会。

李军乔说,蕨麻除了作为一种农作物为种植户带给收益,一棵蕨麻还能覆盖面积3平方米至5平方米的土地。作为多年生草本匍匐茎植物,蕨麻的生长方式非常有利于生态维护。蕨麻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低,不管是川水、浅山还是脑山,它都可以生长,而且蕨麻的水提物还可以提升禾本科牧草种子的生根率,这对绿化环境、保持草场水土的贡献着实极大。因此,我省已将野生蕨麻列为禁令采挖的野生植物名单。

延伸蕨麻产业链的好处

目前,蕨麻已研发成饮料、果蔬粉等深加工产品,还研发成治疗乙肝的新药、抗缺氧的保健品,以及化妆品等新产品。李军乔说,从栽种栽培、原材料的获取,到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整个产业链构成,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延伸蕨麻产业链对青海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等方面都具有相当大的作用,而且蕨麻培育成功后,减少了对野生蕨麻的采挖,保护了原产地的生态。

经过多年的栽培,蕨麻已在青海、甘肃、西藏等地广泛种植,年栽种面积约4万亩,其中,青海省内的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李军乔说道,据测算,一亩地的蕨麻产值超过3万元,纯收益1.5万元。

编成  辑丨不含 青

校  判丨月 半

值班编委丨延 真


研招在线 高校招生在线 高校人才引进网 硕博招聘在线
上一篇:青海省最新一则拟任人选公示 下一篇:家园·玉树

推荐文章

青海省举办野生动植物日主题宣传活动

新华网西宁2月27日电(鱼昊)在...